中国高铁站、城轨站普遍距离城市较远有以下三个原因:
1、城区土地问题
高铁线路进市区最大的障碍是城市用地分割,涉及征地拆迁、老城区风貌的改变,破坏原有规划等……
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保证安全的最小曲线转弯半径要达到7000米,如果将高铁车站建在城市中心,必将面临巨大的拆迁问题,高昂的拆迁费是铁总和地方城市政府都难以承担的。
而进既有线普速车站就得让高速列车进市区之前就减速,然后慢悠悠开进车站,再慢悠悠开出市区,才能提到高速运行。这样会损失很多运行时间。
将高铁车站建在城市近郊区,虽然不方便市民乘坐,但可以晚减速早加速,节省运行时间,体现高速优势,还可节省巨额的拆迁成本,这对于已负债累累、还要继续完成铁路建设计划的铁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对地方城市政府而言,将高铁车站建在近郊区也有诸多好处。
首先,铁路建设拆迁是要地方政府协助完成的,虽然钱是铁总出,但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却要地方政府解决。将车站选址在近郊区,可降低由拆迁引发的社会风险,减少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
其次,高铁建设的征地并不占用城市的土地指标,相反还可以帮助城市政府从国土部门争取更多土地指标。
事实上,重要的过境干线通道基本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很少有高速公路直接走城区中心的。这种用地红线较宽的交通走廊,基本就相当于一条大河,把两岸隔开了,所有的两侧沟通都必须设置特殊的跨线构造物。
所以,即使是沿市区边界的交通带也建议采用高架形式,隧道太贵了,地铁一公里8个亿,高铁只会更高。但是高架的视感太差,压抑。而且,这种过境的交通大通道都要配合大量各层次的换乘接驳交通,用地需求太猛。
而郊区建站成本低,铁路走向受的限制也少。加上中国高铁和普通客运铁路是一家,主要的竞争对手只有民航,所以高铁建站大致是按建机场的思路来的。
日本新干线的竞争对手除了航空,还有发达的电车网络和廉价的巴士,如果新干线走郊区路线,便利性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因此建站会尽量接近人口密集部且与既有电车线路对接。
另外,新干线本身也有集客效果,在新干线站换乘与逗留的旅客流量大且富裕层居多,当地政府和商家会瞄准这点在周边兴建购物饮食住宿等配套设施,所以新干线车站也会带动周边区域趋向繁华。
2、环境问题
比如噪声问题,虽然目前在项目前期环评是一票否决制的,高铁的降噪也是研究的重点,比如使用无缝钢轨、设置声屏障,有些要求变态的轨道交通线路还使用轨道浮置板,都是为了降噪,不过,效果还是比较有限。
还有电磁污染,这个也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当年上海磁悬浮的散步事件,就是担心电磁辐射,因为电气列车有大量大功率的电气设备,比如逆变器之类的。由于科普不到位,妖魔化的电磁污染的情况挺严重的。
另外,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打桩、盾构、地下车站等等,对于中心城区的高层建筑会有影响,改变地下水的水位、扰动土体等等。
3、远郊土地价值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政府一直靠土地财政维持生计,如何将城市郊区的土地卖个好价钱是城市政府重点考虑的事,建在近郊区的高铁车站无疑为周边土地升值注入了强心剂。
各级政府希望在城市外围另外选地,可以带动周围土地价格,于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有高铁新城一类的开发区。
也许有人会问,欧洲和日本的高铁车站为啥大多位于城市中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欧洲和日本高铁的运行速度比较低,一般在每小时250公里左右,进入城区时,速度还会进一步下降。例如,东京到大阪距离约550公里,乘坐新干线列车需要2小时40分钟,运行速度仅206公里/小时。
实际上,欧洲和日本的高速列车在实验时的最高时速都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到铁路线型的限制,运行速度一般只能达到250公里左右。
其次,欧洲和日本的铁路都采用公司化运营模式,部分铁路甚至是私有的。公司化运营,并不追求铁路的运行速度有多高,而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欧洲和日本的铁路公司为吸引旅客乘坐高铁,宁愿降低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也会将车站设在市中心。我国的铁路建设和运营都是铁总主导的,建设领先世界的高速铁路是其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经济上的亏损最后则由国家兜底。
综上所述,将高铁车站建在城市近郊区,是铁总和地方城市政府存有此种默契的结果。具有决定权的双方在利益上达成一致,广大铁路乘客只好多走几步路了。
上一篇: 浩亭荣获工控网颁发的经营管理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