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地铁线路总长世界领先,其线网规模大、系统复杂化、运营负荷重、维保时间紧等特点,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维保管理不断朝向数字化、智能化目标迈进。
地铁维保涉及通号、车辆、供电、机电设备等多专业领域。以往这些工种和工作并不相通,但随着地铁维保工作量增长,一个故障的发生可能涉及多专业的综合判断,原有的分工设置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日常维保需求。
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所属上海申电通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电通”)成立以来,洞察行业趋势,重点培养多专业融合的轨交运维队伍作,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综合检修工培训体系,一支可以在日常地铁维护工作中实现多工种互通,应急情况综合判断的“全科医生 ”运维队伍正在形成。近期,首批地铁综合检修工结业上岗,为上海提升轨道交通超大规模网络运营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自主化“硬核技术”支撑
走进数字化运维协同中心,巨幅显示屏映入眼帘,不同工位上的值班人员正时时察看着电子大屏和电脑屏幕信息。突然在调度大厅的电脑上,显示了一个颛桥降压变电站超温预警信号。值班人员查看到预警信号,随即通过系统派发工单,通知就近的综合检修工现场确认,并开启空调设备,从发现超温预警到预警解除,前后不足10分钟。
这套由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自主研发的i-PHMart智能维保和健康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则是地铁“全科医生”高效出诊背后的强大“硬核”技术支撑。该平台以地铁5号线为对象,聚焦设备、数据和人三个关键因素,采用工业化、扁平化管理理念和流程设计,支撑了公司当前的日常维保和车辆架大修等服务。
在以往,维修人员接到抢修任务后,需要相对应的维修工种拿着图纸和仪器在现场检查,判断故障原因,不但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对抢修时间无法把握。如今,数字化运维协同中心MCC建立后,i-PHMart智能维保和健康管理平台会对故障信息报警,调度大厅的工作人员采取应急联动,通过生产管理平台向距离故障点最近的综合检修工派发工单,现场人员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单的确认与信息传递。
如果说,传统维保模式是以专业进行划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如今的5号线“综合检修工+智能维保平台”模式,则以整条线路的设备设施为服务对象,实现了多专业融合、多数据共享,大大提升了地铁维保工作效率。
智能化“无感检修”维保
轨道交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维保工作需要做到“精准用刀、手到病除”。地铁的智能维保在未来将更加智慧高效,其终极目的是“无感检修”,即在故障发生前即可实现故障预测,保障地铁的安全通畅运行。
为此,申电通提出了“地铁医院”的概念,通过“地铁医院”的“一线一医院,一线一平台”发展设想,各科室、专业既分工又合作,像医院一样实现诊断、会诊、治疗、康复全过程管理,构建轨道交通综合智能维保生态圈。
在人才培养方面,智能维保不但要有“智慧大脑”“全科医生”,更要打造一支像“外科、内科、神经内科”等极具专业化水准的专科医生团队。在申电通内部,车辆、通号、供电等专业的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综合检修工”的培训和带教,已经常态化展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i-PHMart智能维保和健康管理平台优化上,该平台已具备维保生产管理、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三大功能。故障排除后,通过知识提取系统会生成故障处置典型案例,从而纳入故障专家知识库。随着时间的积累,平台会通过不断的数据和经验积累,继而形成融合多专业、覆盖全面的专业维保处置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超大网络运营安全,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