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带您回顾--2016轨交行业这一年!
文 / 2016-12-29 10:38


前言:2016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继续向前驰骋!其过程不可谓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即将步入2017,小编和您一起回顾--2016,我们轨道交通行业这一年!
城轨十大关键词
1、“装备认证”
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工作的通知,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的原则,对车辆、信号系统等重点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逐步推进自愿性产品认证,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轨装备重点产品认证全覆盖;对直接关系运营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城轨装备,依法开展强制性认证。
2、“示范工程”
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与广东省和广州市、湖北省和武汉市、河南省和郑州市三家地方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合作共建,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战略合作,以广州、武汉、郑州三个城市为示范,采取委省市合作共建形式,启动第一批共建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
3、“12城”
2016年,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复了杭州、南京、乌鲁木齐、厦门、包头、洛阳、贵阳、成都、绍兴、青岛、芜湖、西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项目总投资为7132.92亿元。其中包头、洛阳、绍兴、芜湖4座城市是首次获批的城市,至此,2016年年末,中国获得批复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44座(含温州)。
4、“实验室”
2016年6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七大国家工程实验室全部获批,助力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发展。七大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别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测试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
5、“PPP”
2016年,轨道交通PPP投融资模式迎来遍地开花,全国有北京、南京、青岛、徐州、呼和浩特等18座城市落地PPP项目。具体来讲,RT轨道交通网微信公众号统计了2016年实施了PPP的项目: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西安市地铁临潼线(9号线)一期,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9号线,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机电设备,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1号线一期,大连地铁5号线,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及同步实施工程总承包及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徐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重庆市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青岛市红岛—胶南城际轨道交通二期、1号线、4号线,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北京市新机场轨道线、亦庄新城现代有轨电车T1线,南京地铁5号线,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城市悬挂式单轨交通机场至古城段一期。
6、“磁悬浮”
2016年,中国磁悬浮的研发和应用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5月6日,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营。线路全长18.55km,总投资42.9亿元;
10月28日,中国铁建在武汉组建成立了专业化、产业化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公司——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12月6日,中国铁建与广东省清远市签署旅游快线轨道交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将正式建设广东省首条中低速磁悬浮轨道项目;
12月10日,成都首条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贴地飞行”,时速或达160公里,并使用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驱动,非常绿色环保,实现零排放。预估明年样车可上线。
12月17日,中车唐山公司和北京控股磁浮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第四代中低速磁浮列车下线并已进京到达北京S1线石门营车辆段,将启动列车调试;
12月,中国中车集团宣布启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铁路项目研发,计划于2020年交付首台样车,并在山东建成一条高速磁浮试验铁路。
7、“轨道+物业”
6月12日,由万科集团与深圳地铁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围绕探索城市轨道建设PPP新模式以及“轨道+物业”模式向全国的推广进一步凝聚了共识。12月18日,万科发布公告称,考虑到公司股价自复牌以来波动较大,当前各方尚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董事会同意终止与深圳地铁集团重大资产重组。
但是我们相信,这一消息这并不能阻止“轨道+物业”时代的到来。
12月5日,深圳市地铁集团与包头地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包头地铁将开启“轨道交通+物业+产业”新模式。
12月13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万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万科的物业开发和比亚迪的“云轨”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8、“新技术”
2016年,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亦有诸多新技术、新标准被成功推广应用。
6月,国内首套车载地铁接触网在线监测装置在重庆轨道6号线国博线上线调试;
8月14日,全球首套盾构机永磁同步电机研制成功,并顺利交付客户,实现装载试运行;
8月中旬,中国首列“永磁地铁”长沙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投入试运营。这是中国首列具备载客运营资质的自主化“永磁地铁”,开启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永磁时代”。
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有轨电车试运营基本条件》国标,这是交通运输部关于有轨电车运营方面的首个标准。
11月30日,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00伏地铁列车用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在广州地铁6号线浔峰岗站正式挂网运行。
12月10日,武汉城轨交通6号线通过LTE-M承载CBTC应用载客前评审,实现了国内首次LTE-M系统承载CBTC业务的工程化应用。
9、“走出去”
2016年,我国地铁走出去也成绩斐然。
1月,中国中铁与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与埃及国家隧道管理局签署了《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项目EPC合同》。项目合同金额为15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98.82亿元),合同工期为30个月。
3月,中车南京浦镇公司与德里地铁公司签订诺伊达地区地铁线车辆采购合同,合同总额达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5亿元。此次签订的订单共19列车76辆。
3月,中国中车与芝加哥CTA正式签约 13亿美元846辆车,这不仅是芝加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轨道车辆采购,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车辆项目。
5月23日,中车长客再获泰国曼谷BTS绿线延长线项目24列地铁车辆采购合同。
9月12日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与澳大利亚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唐那集团(DOWNER)、负责PPP融资及项目管理公司PLENARY 组成的投标联合体中标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项目,将负责制造65列大容量地铁列车。
11月14日,深圳地铁集团与中国中铁、中航国际签订“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运营维护与沿线综合开发联合体框架协议”。
10、“4000公里”
2016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际新增4座运营城市,分别为南宁、东莞、合肥、福州,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累计有2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129条,新增554.00公里运营里程,目前总运营里程达4068.98公里。此外,2016年,我国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长度达1427.6kM,其中呼和浩特、芜湖、韩城、三亚、安顺的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在2016年开工建设。
当然,受篇幅限制,2016年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还有很多未在此记录的大事件,比如比亚迪进军轨道交通,比如中国轨道交通新车型下线等。


铁路十大关键词


1、“8000亿”
1月1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在会上作了《深入推进铁路创新发展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的报告,总结了2015年及“十二五”铁路工作,部署了2016年重点任务,明确2016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8000亿元,并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工作创新:第一,推进安全管理创新,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第二,推进运输组织改革创新,增强铁路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推进企业运行机制和经营工作创新,充分激发企业的经营创效活力;第四,推进铁路建设工作创新,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第五,推进铁路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铁路科技水平;第六,推进铁路走出去工作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国铁路的国际竞争力。
2、“新兴产业”
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十三五”轨道交通战略规划,主要包括:
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的系列产品,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形成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和车辆、大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系列,推进时速500公里轮轨试验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悬浮系统等新型列车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推动时速120—16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市域(郊)铁路装备,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自动导轨快捷运输系统等研发与应用,构建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完善产品认证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领跑国际技术标准。
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进一步研发列车牵引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电传动系统、智能化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储能与节能系统、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齿轮箱、轴承、轻量化车体等关键系统和零部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加强永磁电机驱动、全自动运行、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化完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和城际铁路列控技术标准体系。
3、“中长期铁路网”
7月13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获得批复。根据该规划,到 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 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 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展望到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4、“京津冀”
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发布《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按照规划,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将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新建24条城际铁路,总规模3400多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到2020年前,要实施北京至霸州铁路、北京至唐山铁路、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铁路、崇礼铁路、廊坊至涿州城际铁路、首都机场至北京新机场城际铁路联络线、环北京城际铁路廊坊至平谷段、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铁路等9个项目,总里程约1100公里,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
5、“亚吉铁路”
10月5日,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以下简称亚吉铁路)正式通车。亚吉铁路从投融资、技术标准到运营管理维护,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这条铁路的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首次实现全产业链“走出去”。亚吉铁路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共分布45个车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含机车车辆采购)。
6、“下放权”
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可将国家规划范围内有明确标准的投资项目核准权下放。一是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等投资项目,可下放由省级政府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准入标准等核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投资的铁路、桥梁、隧道等项目由其自行决策。
7、“新图”
为大力推进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和物流需求,从2016年5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是近10年来铁路实施的最大范围的列车运行图调整,也是铁路运输能力增量最大的一次调整。
8、“走出去”
2016年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真正实现的第二年。12月,中车株机公司在布拉格与捷克私营铁路运营商里奥快铁公司(LEO EXPRESS)签订了3列动车组采购合同。这是中国动车组继马其顿项目后,进一步获得欧盟市场的认可。
2016年,中国中车提速出海,市场扩张有力,在英国、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签下地铁车辆、货车等铁路装备合同,产品出口市场已遍及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已经用上中国中车的产品。中铁、中铁建也有大的“出海”动作。
9、“中国标准动车组”
7月1日至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进行了综合试验,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交会及重联运行的目标。这是拟运营高铁动车组列车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
G8041次列车驶出大连北站开往沈阳站。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载客运行。
10、“人事变动”
12月,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宇栋已调任国家铁路局党组书记。
11月28日,原总经理刘化龙任中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车集团原董事、党委常委奚国华任中车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原中车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崔殿国和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郑昌泓退休。
11月,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孟凤朝同志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提名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人选;庄尚标同志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提名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人选,免去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职务;交流齐晓飞同志任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免去齐晓飞同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职务,不再担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党委常委、副董事长、董事职务。
10月9日,原交通部副部长、国家铁路局局长陆东福同志调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杨传堂交通运输部部长职务,决定任命李小鹏为交通运输部部长,成为交通运输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后的第二任部长。
7月18日,国资委官网对外公布的央企人事任免显示:中国中车执行董事、党委常委傅建国已调任中国通号党委书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21-51870312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备案号:沪ICP备15057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