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恐怖分子是如何将炸弹带进地铁中的呢?
调查发现,嫌疑人是以背包挟带爆炸装置进入圣彼得堡地铁,圣彼得堡地铁的安全系统问题其实很早就已存在了:2016年以前,所有地铁站只有警察看守,并没有任何设施设备。在2013年时,圣彼得堡地铁公司宣称将投入59亿卢布对所有地铁站进行安全监控改造,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所有乘客必须经过金属探测器才能进入地铁站。
在73个地铁站大厅的安装安全设备系统、培训员工等,在过去两年陆续花费超过20亿卢布。主要的设备供应商是莫斯科CHT公司2017年4月3日14时40分许,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先纳亚广场”和“技术学院”两个地铁站发生爆炸。随后,“起义广场站”又发现一个爆炸装置,已被妥善处置。
地铁爆炸事件发生后,圣彼得堡地铁全部停止运行。目前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4人,另外有49名伤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暂无中国公民受伤的消息。正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连夜赶往事发地,献花致哀。
调查发现,圣彼得堡地铁炸弹内填充有杀伤性元件。俄罗斯总检察院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展开刑事调查。
4月4日,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已经确认了地铁爆炸案袭击者身份:系1995年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俄罗斯男性公民阿克巴尔荣·贾利洛夫,他与俄罗斯列为非法的激进派伊斯兰团体有关,爆炸现场发现的遗体显示,作案手法是自杀引爆,不过要等到DNA检验后,才能作出最后结论。
,这家公司同时负责莫斯科地铁的安全系统设置。公司负责人德米特里·巴萨夫坚称,他们所提供的设备是安全可靠的,他并不知道恐怖分子是如何将炸弹带入了地铁站。他表示,这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
根据工作准则,在每一个地铁站大厅都应该有5个工作人员配合安全检查,但往往在大厅中只有1-2名工作人员,当有很多人同时涌入大厅时,安检工作便没法进行。
据俄新社称, 恐怖分子有可能事前多次验证过圣彼得堡的安全系统。在今年3月,紧急部门至少5次因发现不明物体而将地铁站关闭。就在4月3日,悲剧发生前的6个小时,在“黑河站”也发生类似情况。地铁站关闭了近一个小时。而在爆炸发生前不久,“起义广场”站也因发现不明物体关闭。
在中国很多乘客向地铁公司抱怨过:“安检流程是否太复杂了?不是耽误时间吗?”
然而先前的港铁纵火案和这次的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都说明了:为了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地铁安检不仅必要而且马虎不得。
地铁安检有用吗?
国内主要城市中,除了广州,几乎都已将地铁安检变成常态。这个做法给地铁乘客制造了莫大的麻烦。
有人批评其查物不查人,安检流于形式,除了添堵没有什么意义;有人指出,安检设备与X光机无异,虽然可控,但仍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有人质疑安检成本高昂,浪费纳税人的金钱。此外,高峰时期不安检;安检人员随意性强,态度差;地铁安检的法律依据等都让大家质疑。
友商摧城拔寨,难道你真的只会牢骚满肚?
4月20日-21日于上海举办的“RT FORUM智慧轨道交通大会 ”,将重点讨论运维智能化与健康管理以及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互联互通、智能化与智慧化发展、LTE综合承载以及信息安全等相关话题。本次活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中国中车研究院等单位指导,由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列车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协办、RT轨道交通承办。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快速报名!)
地铁全面安检,始自大型盛会。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和亚运会,2011年的大运会,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地铁开始了全面的进站安检。很多人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地铁,对这种原本只在机场、火车站才使用的安检设备表现出了各种抵触情绪。
对于地铁这种大流量的交通工具,既要保证运力又要保障安全,实在不能两全。对于人身安检,无法像机场安检那样一个一个检,谁也等不起,地铁运营也不能答应。
地铁安检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很成问题, 我们经常见到安检员拿着安检设备站在那,也就是做做样子。让这些年轻人整天呆在安检机器旁,规规矩矩地干活,挺有难度的,加上担心辐射问题,一般做一段就不干了,人员轮换严重,安检的培训也跟不上。
所以,地铁安检完全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既然安检不能保证安全,地铁安检还有什么作用?
1、高峰阶段限流;2、威慑恐怖分子;3、培养百姓对危险品的认识;4、提供就业岗位,这4点是实实在在的,至于检查出危险品,属于惊喜类型,完全可以不计较。
现在的安检无法防范有技术的恐怖分子,但没技术的破坏分子会担心安检被查出来,地铁安检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更多时候我们该感激中国鲜少恐怖主义。
地铁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恐怖分子或者破坏分子如果想制造骚乱,一定会找人群密集、影响重大的场所下手,地铁一旦出现恐怖事件,疏散困难,逃生困难,救援困难,影响重大。地铁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国外地铁不安检?
美国纽约除了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911遗址几个场所之外,其他的旅游名胜似乎都没有安检。不仅仅在纽约,美国的其它城市,如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等重要城市的地铁和风景名胜,也很少看到安检。城际列车也是如此,火车站和火车车厢内,几乎看不到安检机器,也没有人要求开包检查。
国外城市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中国那种安检流程,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成本因素。
有人曾为深圳地铁安检成本算过一次账。截至2015年5月,深圳共有五条地铁线路运营,共有131座车站,286台X线行李安检机,它们来自三个厂家,最便宜的是30万元,286台机器总价值约1.2亿元。这是设备成本,但不包括维修维护成本。
其次是人力成本,286台设备,平均估算每台配备3个安检人员,安检人员实行两班倒,大约需要聘用2000名安检人员。安检人员的工资在3000+。每月投入的人力成本资金至少是286×3×2×3000=5148000,一年的人力成本超过六千万元。
再次是社会成本,按目前深圳地铁的日均客流量300万人次算,每次安检大约占用半分钟时间,总共约150万分钟,相当于3125个工作日。按照深圳最新最低工资标准2030元/月算,每月的时间成本为6343750元,每年7612.5万元。
如果把深圳换成纽约,这些成本还要翻倍,纽约官方公布的地铁站数量是468个,接近深圳的4倍,安检人员需要三班倒(纽约地铁24小时运营),需要聘用的安检人员超过万名,再考虑到美国劳工成本远高于中国,这个人力成本可能是深圳地铁的数十倍。这对一贯“抠门”的美国纳税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当然,成本只是美国地铁不安检的一个原因,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可行性。与机场相比,地铁的客流量与前者不在一个量级上,北京或者纽约地铁一天的客流量可能相当于一个飞机场一年的客流量,如此巨大和密集的乘客量,地铁进站安检几乎没有办法做到像机场那样认真仔细,往往只能妥协为“查物不查人”。尤其在早晚高峰期时,中国城市的地铁安检几近流于形式,丝毫无助于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反而可能会因为所谓“安检”的存在,而助长了依赖与麻痹心理。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安全隐患,很多专业人士一直强调,地铁安检设备的原理和医用的X光机无异,但剂量远小于后者,完全处于安全范围。但不管怎么样,既是辐射类设备,理应遵循“能不用则不用”的原则。更何况,国内城市的地铁安检设备往往没有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一直属于无证上岗状态,至少在安全监管上是不严谨的。
地铁安检既然做不到像机场那样认真负责,还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且存在一定的辐射隐患,不如用别的方法代替,这大概是美国人的想法。
美国地铁不安检,并不等于美国人对安全问题有丝毫松懈,街道上的警察随处可见,地铁站、火车站和车厢内,都会不断广播或者张贴布告,要求乘客发现任何可疑物品立即报警。纽约等大城市的公共监控系统,据说能探测出行人包裹中的危险品。在其宽松的外表下,或许有不少双眼睛,正通过遍布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和探测仪,警惕地观察着一切。
其中的具体奥妙,可能涉及到他们的安保机密,但美国人基本做到了不靠安检也能保证地铁的安全。这其中既有政府的智慧,更有对民众权利的尊重,尽可能地不因为公共安全的需要而给民众制造麻烦。
当然,公共安全实在太重要,国内城市在没有找出更好的替代办法之前,不应该有所松懈,安检这个笨办法还得继续使用,有了开始就不易结束。
那么地铁都要检查什么?安检设备主要有哪些?
X光行李检查机
X光行李检查机,其主要是通过X光扫描行李内的物品,可以做到在不开包的情况下检测有无违禁品。安检员盯着显示屏,通过显示器上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分辨出一些违禁品。例如液体类的颜色是橙色的、鞭炮类的是绿色、金属物品是黑色、塑料类的则是蓝色。如果发现包里有液体或者违禁品,就会通知“后传员”,要开包检查。
一般的X光行李检查机的设置都有特殊之处,就是在传送带的两端上方,各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这两个摄像头主要是用来监控安检设备X光机的,为了防止乘客错拿包或者应对一些纠纷事件,方便第一时间调取录像。
爆炸物探测器
爆炸物探测器主要是检测粉末状爆炸物的成分。如果X光行李检查机那边怀疑乘客的行李中有爆炸物,安检员首先会用试纸进行取样,然后将试纸放到机器里,就可以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出有K粉、TNT等违禁品,机器就会报警。一旦出现爆炸物,就会立即放进防爆球内,防止爆炸造成伤害。
液体检查仪
如果乘客携带的行李通过X光行李检查机时被检测出装有液体,就需要拿出来复检。台式液体检查仪可以对瓶装液体和易拉罐装液体进行检测。普通的水和饮料放到检查仪上,绿色灯会亮起,如果是汽油或者酒精之类的违禁品,则会亮起红灯。除了台式液体检查仪外,安检点还会配备便携式液体检查仪,方便在乘客较多的时候临时检测。
液体安检仪是一款专门用于探测易燃易爆液体的安检仪器。它采用准静态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测定待测液体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从而判断其易燃易爆性。该探测仪能够在不直接接触液体的情况下将汽油、丙酮、乙醇、天那水等易燃易爆液体与水、可乐、牛奶、果汁等安全液体区分开。
地铁逃生8大保命秘技
在乘坐地铁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何逃生是决定能否幸免于难的关键,对于如何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是必须要掌握的常识,下面就全面介绍一下地铁逃生攻略。
1、逃跑速度一定要快
因为地铁列车起火容易产生毒气,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地铁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又被洞口卷吸回来,数分钟就容易令人窒息。所以,要第一时间逃离出地下。
2、车头车尾也是逃生通道
如果列车是在隧道内发生火灾等突发事故,车厢中部的乘客应赶向列车的车头和车尾,拉下红色手柄,打开连通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紧急疏散门,通过列车车头和车尾部设置的应急逃生门有序疏散。切记不要立即打开车门逃生,由于地铁车辆和隧道之间宽度很窄,那样会被车辆挤死;也不要把应急逃生门处于开启状态,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很大的风,会助长火势蔓延,要待车辆停稳后,打开列车前后的应急逃生门进行疏散。
3、迎风逃生防止烟雾
“火灾时要迎着风向跑”,这样一个救命绝招应时刻牢记!当逃出车厢,进入隧道后,应迎着隧道内正压送风的方向向相邻车站徒步疏散,隧道内每隔80米也设有应急照明供乘客疏散使用,在进入车站后迅速疏散至地面从而到达安全区域。
4、善于利用自救设施
平时乘坐地铁时就应当仔细留意站台、站厅内的紧急疏散标志所在的位置,注意学习车厢内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打开车门的说明,认真阅读,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5、克服慌乱听从指挥
乘客要密切留意车上广播,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紧张有序地通过车头或车尾疏散门进入隧道撤离。地铁隧道内发生火灾千万不要擅自扒开车门,不要砸碎玻璃跳离车厢,以防触电伤亡。在逃生过程中,千万不要惊慌乱作一团,要听从站务人员的指挥。
6、提高预警:如闻到异样气味或发现异常情形,提早报告工作人员并下车。
7、保护脸部:发生火灾和爆炸,遮护脸部,防止烧伤头部重要器官。
8、提高反应力:不慌张,尽快找出口,勿戴耳塞或者耳机。
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内,一定要冷静,手机报警,在车厢相连处的要挥拳击破紧急报警器上的玻璃通知司机。
题外话:战斗民族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眼中钉?
爆炸发生时,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圣彼得堡,这起恐怖袭击究竟是冲着普京而来,还是另有图谋?战斗民族为何也成了恐怖分子的眼中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请教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中心主任李伟。
在他看来,恐怖袭击的发生和普京在圣彼得堡关系不大,更可能只是时间的巧合。据俄罗斯警方披露,近来,俄罗斯挫败了十几起恐怖袭击的图谋,说明恐怖分子一直在寻找机会制造袭击。至于最终袭击发生的时间,只是恐怖活动和反恐斗争较量的结果。
俄罗斯调查专家称,袭击者携带自制炸弹进入地铁车厢,站在车厢中部靠门的位置,在列车行进途中引爆了炸弹。李伟表示这次袭击的特点之一,就是炸弹的制作和以往发生在俄罗斯的恐袭的炸弹制作方式是一样的。从这一点可以判断,应该是俄罗斯本土人员制造的恐怖袭击。
第二个特点是,除了已经爆炸的一枚炸弹,另有一枚未爆炸的炸弹被排除了,这跟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地铁的连环恐袭有相似之处。也是要进行连环式的恐怖袭击,如果那枚炸弹爆炸,人员伤亡的情况会更严重。
早些年间,俄罗斯面临的恐怖袭击风险持续居高不下。从莫斯科剧院到别斯兰人质危机,再到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以及从埃及沙姆沙伊赫返程的客机,恐怖分子的目标几乎触及俄罗斯的各类公共设施。梳理发现,这次圣彼得堡爆炸案也并非俄罗斯地铁系统首次遭袭,自2000年以来,莫斯科地铁曾三次遭遇恐怖袭击。
此前,俄罗斯面临的恐怖袭击威胁多来自车臣、达吉斯坦等外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车臣独立武装分子的遗孀们组成“黑寡妇”恐怖势力,曾经令俄罗斯的安全部门“闻风丧胆”。但近年来,俄罗斯本土发生的恐怖袭击少了许多。事实果真如此吗?
李伟表示,2014年,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攻城略地,从俄罗斯境内包括车臣地区,也有一些人前往加入伊斯兰国,并且在里面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没有伊斯兰国之前,俄罗斯面临本土的恐怖威胁十分活跃。只不过在俄罗斯严防高压的态势下,近些年的恐怖袭击案件相对少一些。政府挫败了很多的恐怖袭击,不能说俄罗斯这些年来没有发生恐袭,就说明恐怖威胁减少了。只要北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形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俄罗斯在境内面临的恐怖威胁依然很难消除。
但是得罪了战斗民族,得罪了普京,恐怖分子不会有好日子过。普京大帝不会因为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案,就削弱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的势头。可能还要进一步强化在叙利亚和叙利亚政府合作打击伊斯兰国。在境内,反恐以及加强防范恐怖的措施也会继续得到加强。